96學年度教學優良教師經驗分享
視覺傳達設計系-邱宗成老師

進入學校將近八年的時間,隨著學校軟硬體設備的逐漸充實,個人的教學工作與經驗也逐年在累進。由於所擔任的大都為設計理論課程,面對設計學院的學生活潑特質與動態習性,很明顯的,如果課程只是單純介紹設計理論與歷史的發展,缺乏對現實生活環境設計的比對,打瞌睡或翹課的情況必然在所難免。
如果學生連上課的動機和意願都不存在,哪麼課程架構再如何新穎高深,恐怕也無法有助於專業能力的培養,因此我的教學重心一直都放在如何將單調艱澀的專業知識,改以輕鬆自在、但緊湊充實的方式實施。不時更新內容、綜合學說的傳統ppt檔案已成為基本條件,幸好就讀博士班必須經常進行研究發表的寫作,提供課程內容素材和議題的資料,而經常利用假日時間待在家中錄製時尚設計藝術節目,透過剪輯轉錄和資料庫的整理,並在教學的合理範圍內使用這些影片輔助教學,讓同學將設計理論與目前社會現實結合,整理近日發展的時事與設計相關特質,適時的在課程中作為討論議題,將專業與整個社會文化關係的意象。
教學風格有某些主觀的因素,不同的課程會有不同的詮釋方式,設計史的內容必須以大量的設計作品引證出歷史觀念和脈絡風格,因此解釋作品的社會文化背景和發想關係,是這門課程的主軸。文化經濟學介紹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提昇經濟價值的可能,因此必須有大量的文創產業案例提供給同學思考,老師的角色可退至課程主持人與理論評論的角度,讓產業現象影片呈現與討論作為主軸。現代設計思潮課程則傾向將作品與社會文化風格趨勢影片並陳,讓每個主題單元中的設計作品和時代風格背景,讓同學在課程中比對出完整的設計思潮意象。
我相信自從包浩斯以來對設計教育的看法,即設計相關技術能力可以教導,而創意美學只能啟發的信念,在講求實務應用的技職體系中,設計理論教學的工作就在啟發學生的設計創意美學理念,教師對於作品的觀點必須寬廣而多元,舉證論述的來源與背景,讓學生擴充設計視野與想像,課程儘量提供社會文化的描述情境,而非單一的批判或評定作品的價值,畢竟在設計領域的洪流中,我們每個人的視野與專業都有限,未來世界的演變日新月異,設計技職大學生需要的是面對未來專業的熱情和活力,絕非標準答案或是嚴格單一的評價標準而已。
對於學校實施的教學成效評鑑,每位老師有不同的看法,絕對客觀和正確反映教學狀況是不可能,但是定位在提供教學參考與師生對話基礎則是可行的,端賴學校如何向學生宣導教學評鑑方式對師生的意義。有幸得到高分的老師其實也在譁眾取寵與輕鬆給分的流言壓力下,未必就能自我肯定。若能回歸至教育學習的原點,建立自我專業規範與反省能力,當教學工作者不斷自我提升,修正專業論述的方式,結合學生的專業期待,進而發展出正向上昇的優質教學能量,我們的學校將如校訓所示格言,成為真正結合學術、知性、希望、快樂的殿堂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tstus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