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6學年度教學優良教師經驗分享
行銷管理系-黃慶源老師


黃慶源.JPG



早在一千二百多前年唐朝文學家韓愈就提到「師者,所以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」,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解釋,傳道:傳授哲理或宗教教義。授業:傳授學業。解惑:解釋心中的疑問。古時候的教師功能在「傳道、授業、解惑」偏重在「教學」的功能,現在大學教師的功能除了「教學」,還須肩負「服務」、「研究」。因此,要取得三者之間的齊頭並進或平衡就更加困難。再加上當前教育部對大專院校教師升等的評量機制,過於著重「研究」績效,國內大專院校聰明的教師幾乎都把「教學」、「服務」、「研究」的排序,改為「研究」、「服務」、「教學」或「研究」、「教學」、「服務」。「教學」的地位已經明顯的被「研究」給取代,甚至被「服務」所取代,大學教師見面以比「I」為傲,不在以「作育英才」、「桃李滿天下」的教學成就為樂。所以現今大學老師在感嘆學生程度大不如前,其原因除了進大學門檻的放寬之外,另一個最可以歸因的理由則是大學老師已不再專注於「教學」,也不樂於「教學」,自然就不專精於「教學」,也不善於「教學」。故再此願意一起喚起大家對「教學」的重視,重新找回它在大學教育的價值與重要地位,國立學校教師的薪水可能大部分來自於政府,老師滿足政府的需求與規範無可厚非,私校大部分收入的則來自學生家長,學生家長支付學費的目的在於專業委託(OEM)教化子女,所以身為私校的教師在不失付費所託的基本原則與職業倫理,戮力「教學」與「服務」學生的任務,更是責無旁貸。
以下提供幾項個人的教學心得:
一、課前:
1.分析與了解學生學習需求差異(不同學制、不同科系、不同年齡)與生活型態
2.確認教學目標、因材施教
3.養成平時蒐集與課程相關之案例、資料與情報,並做系統的歸納
4.適度的課程設計、規劃與完善的備課
5.元評量設計、有教無類
6.課程行銷規劃
7.導入實務案例於課程


二、修課中:
1.適時客觀分析與課程相關時事課題
2.注意學生學習中反應與學習成效、調整授課內容與進度
3.導入業師暨爭取政府資源(企業參訪補助)豐富授課內容與實務連結
4.放下身段、寓教於樂-老師是教室中的紳士,也是教室中的小丑
5.提供學生多元學習平台(設計加分機制)
6.學習異常學生的預警機制與輔導措施
7.提供學長姐優良報告範本、激勵學生做標竿學習
8.創造多元學習成效(課程與競賽、證照、參訪、實習、學術發表結合)
9.鼓勵團隊分工、合作
10.鼓勵跨院系學習、鼓勵不同系學生跨系分組討論

三、修課後:
1.優良教學事件的新聞發佈與擴善
2.保留、彙整與管理優良學生報告
3.重視學生教學評量意見回饋,強化優點、變思缺點的修正
4.不斷調整授課內容
5.鼓勵學生將優良報告案例發表於實務或學術研討會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tstus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