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6學年度教學優良教師經驗分享
通識教育學院-劉幼嫻老師


劉幼嫻.jpg



  我所開設的課程有兩種:〈國文-經典選讀〉與〈國文-文學欣賞〉,這兩類課程都屬於大一基礎必修課程,前者偏重理性思惟的探討,後者則重情感的表達與感受,課程設計的重點不盡相同,其背後所希望達到的教學目標也不一樣。不過因為我的專長在文學,經營「文學欣賞」課程的時間也比較久,因此就以國文-文學欣賞〉課程的教學經驗分享為主。
  中國偉大的文學作品不勝枚舉,很難在短短18週的上課時間內全面而完整的介紹,因此我的課程重點並不在要求學生必須「知道」哪些文學作品,而是「如何」閱讀與欣賞文學作品豐富內涵;希望學生在修了這門課之後,能夠具備最基本文學作品的分析能力。這樣一來,即使學生將來沒有機會再修文學類的課程,也能在既有的基礎下,慢慢培養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獨道見解,並發掘作品更深刻涵義。在上述的概念之下,〈國文-文學欣賞〉的課程設計就以討論的方式為主。討論的課程有許多技術性的教學技巧有助於課程的推動,像是討論單的設計、分組的人數與方式等等,不過我認為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「抛出一個能引起學生興趣、也值得討論的問題」。老師丟出的問題,可以先找與學生生活接近的議題切入,從比較具體的、與生活經驗相關的問題開始,然後再慢慢帶入一些比較抽象、需要思惟的討論主題,把握「由淺入深」的原則;並且在過程中適時地丟入討論過程所需要的相關知識背景,才能使討論更加充份而有意義。
  我是通識學院的老師,比較沒有辦法像其他各系的老師一樣,有屬於自己的學生,可以陪伴他們四年,一路看著他們成長。尤其我的課程都集中在大一,幸運的是可以看到學生最懵懂而清純的樣子,不過,我也貪心地想知道他們稍微長大了一點之後,對待事物的角度又有什麼不同?尤其國文兩種課程的設計,不論是思惟的或情感的,若有成熟的心靈參與,必然使課程的討論與分享更加豐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tstus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